趣忆恩师异彩纷呈
我于1946年9月至1949年7月就读六合县初级中学,是六合解放后母校首届毕业生。我一生的品德和学识基础,是母校恩师一手打造的。恩师们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热爱学生,鞠躬敬业,而教学风格,又各有千秋,真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值此母校七十周年华诞之际,学子择其要者,分叙如下:
艰苦创校的董祝厘先生
1941年,是最艰苦的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期,沦陷区的六合县城,处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可就在这危亡时刻,董祝厘和他的数位志同道合的先贤们,抱着教育校国的思想和造福家乡后代的决心,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白手起家,因陋就简,创办了六合县最高学府——六合县初级中学。这是何等的抱负,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毅力,何等的功绩!值得我们六合地区世代人民感谢他们,他们的业绩将永载六合县志!
我有幸直接受教于董祝厘先生。那时他已是中年人,中等身材,面目清癯,平顶发型,一身长袍,一双步鞋,一派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据说他是高等学府生物专业毕业,科班出身。他细声细气,谈吐严谨。他教我们生物,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简炼,要而不繁,所教知识,能深刻地印入我的脑海。临毕业时,他特以“剑胆琴心”为我题词,勉励我成为有用人才。
清正敬业的黄老先生
黄人杰老师教我们平面几何,他那时已五十多岁。他的面容乍看微怒,细观和善,尤其在他笑起的时候,嘴唇微张,露出缺齿的上下龈,特显老人的慈祥可亲。他头发稀疏逢松,向后顺梳,微显拔顶。他衣着朴素,作风正派。他是四川人,说话带有四川方音。他在金陵大学毕业后,带着一家人,颠沛流离,以教书为生,生活清寒。老先生精通业务,教学一丝不苟,语言慢条斯理,善于启发诱导。上他的课,我很容易理解,作业也很轻松,考试成绩优秀。
黄老师时而要我帮助他刻钢板印发几何复习资料,因而我学会了在钢板上用蜡纸刻画几何图形。尤其在刻画圆的时候,为了固定圆心,我设法在圆心部位的蜡纸底下垫上一小块硬纸壳,受到了黄老师的表扬。
临毕业时,他特地把我喊到他的面前,语重情长地对我说:“凭你的聪明和基础,你以后一定要学理工,前途是无量的。”可惜我因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只能读吃饭不要钱的师范,后来学了中文教了语文。不过,有一个例子,足见黄老师对我的影响。1984年,我已调入南京十中(即今金陵中学)任副校长,在江苏省教育学院校长培训班学习的时候,我居然向全班学员开了一节平面几何课。由于我图形画得规范,讲解逻辑性强,教学效果很好,大家都以为我是学数学教数学的。
身心投入的朱老夫子
有一位朱老师(恕我未记住他的大名)曾教过我们语文,他不修边幅,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扬州人,一口扬州话。他说起话来,抑扬顿挫,有声有色。同学们都喜欢上他的课。他尤擅长古文教学,之乎者也,娴熟于口,故我称他为朱老夫子。他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背诵,力阻死记硬背。例如,有一次,他教完一篇古文,布置下节课背诵。等到新课开始时,他先叫一位同学背诵,这位同学立即站起来,迅速流畅地背起来,看来进展很顺利,可是,一个楞一打,就卡住了,再也想不起来,背不下去了。于是,朱老师又叫我起来背诵,我呢,先想每一句意思,再想每一句原文,慢悠悠地准确地背完全文。老师立即在全班评论,两种背诵方法,哪一种好,大家肯定后一种方法好。当然,又指出我下的功夫还不够,所以速度还不够快。
朱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至今还记忆犹新的是教学袁枚的《祭妹文》一课。这是一篇著名的古典抒情散文,是作者怀着深厚感情为逝世的三妹素文写的一篇哀悼文。他采用第二人称写法,直接与亡妹对话,更显得情真意切。朱老师先引导同学们通过注释理解全文,重点了解三妹素文因陪读作者,读了不少封建贞节观的文章,致使自己受毒太深,造成不幸婚姻,离异回娘家,孤独一生的悲剧,作者感到深深的内疚。文章通过若干生活细节,抒写兄妹情谊,无不感人至深。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老夫子朗读了全文。他怀着沉痛的心情,以悲哀为基调,从头朗诵。他越读越悲,越读越痛,致使读到最后:“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竟然声泪俱下,同学们无不为之动容。可见,朱老夫子全身心的投入。
以上朱老师的教学特色,的确是我后来学中文教语文的很好借鉴。
风华正茂的汪思杰老师
南京是1949年4月解放的,六合是1949年1月解放的。汪思杰老师是中央大学进步学生,他于南京解放前夕,回到解放的六合县中教书。他那时二十岁出头,人长得英俊潇洒,又多才多艺,真是风华正茂,才华横溢。非常幸运的是他教我们的物理,并当我们班主任。大家知道物理是最难学的,可汪老师的教学能化难为易。初三下物理重点是电学。他深入浅出地介绍电能的来源,讲清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并着重通过实验动手进行串联和并联操作,尽可能地学以致用。也许是因他年轻,接近我们少年,懂得我们的心理,在讲解难点时,总能找到我们通俗易懂的例子,使我们感觉,物理并不难学,而且很实用。
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的演讲才能。记得有一次,他召集全班同学整队在院子里,他站在台阶上给我们讲革命形势。他一口普通话,鼓动性很强,不仅形势讲得清晰,而且他还能在演讲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指挥我们唱起《团结就是力量》的歌曲。他的指挥动作越来越有力,而我们唱得越来越有劲。唱罢,他又很自然地接着演讲。这使我联想到,汪老师活脱脱的就是“五·四”时代,“一二·九”时代,直到“五·二○”、“四一”时代,在街头向大众演说的革命青年先锋!
临毕业时,他为我题的词是:“庆祝今朝离校去,云飞直上青天来。”希望我有美好的发展前途。
革命启蒙者吴指导员
吴指导员就是吴吉如老师,他教我们政治。他早年参加新四军,教我们的时候才近三十岁。他圆圆的脸,显得很和霭,特别是笑起来,一双眼睛像一对月牙。他常年穿着一身灰制服,非常平易近人。与其说他是革命干部,不如说他是知识分子,因为他很文气。他喜欢革命歌曲,不仅教我们唱现成的革命歌曲,如《解放区的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且常常教我们唱他自己作词作曲的歌。他教唱的时候总是手轻轻地打着拍子,脚同时踏着配合,嘴轻轻地唱着,大家显得很愉快。这是他与同学打成一片的很好的渠道。
在政治课上,他为我们系统地有条有理地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还讲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它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关系。因此,我说吴吉如指导员真正是我们的革命启蒙者,更恰切地说是我们革命理论的启蒙者。
吴老师还非常关心我培养我,要我参加《孔雀东南飞》(片断)的话剧演出。参加《东方红》大合唱。1949年7月15日,他亲自介绍我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担任支部委员。
赞曰:母校情深似海,
老师恩重如山,
同窗友谊长存,
六中万古常青!
汪庆云
2011年4月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1968届 丁秋玲
小溪眷恋海洋,大路眷恋远方。我1968年毕业后,人在他乡,心念故乡,母校更是我思念的地方。每次回家探亲,一定要去学校走走看看,转了前山转后山,还要找到我曾经的教室,坐坐我曾经做过的课桌,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心中别提有多甜。学校虽然旧貌换新颜,但旧时的那个荷花小池,依旧笑迎春风,找回了许多少男少女的浪漫与梦想,无限爱恋又入心田。
这几年,学校大门不让随便进去了,我就会顺着小道,在学校院墙外转一转,周遭多么宁静,院内书声琅琅,好生羡慕。有时,我会久久的站在大门口,透过栏杆的空隙朝校园里张望。这样的情景一转四十有年,那份积满在心中的思念和牵挂,总是难以释怀。
现在我已退休,退休前在地级泰州市《泰州日报》社任摄影记者。多年来,我一直以一中人为骄傲,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处处事事为一中增光,用心工作,用业绩回报社会,回报母校,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回了“中国杰出女性”荣誉证书,总共获得有三十多个荣誉及奖项,还荣立过三等功,独立完成并发表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的作品有二百余篇。
代表作品:
(图一)《村里通路了》就刊登在1989年人民日报上。

(图二)《英雄名叫田春富》,1999年荣获全国新闻摄影优秀作品比赛铜牌奖。

1995年至2008年,我跟踪拍摄“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双百”人物,原泰州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同志的新闻图片近百幅,掌握了第一手新闻资料,后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采用三幅,各大媒体、网络、报刊杂志也大量采用了我的新闻图片。
(图三)1995年拍摄的张云泉同志(中)为上访百姓排忧解难。

(图四)2000年,张云泉同志(左)为困难职工办实事,许多群众深受感动。这位困难职工在张云泉同志的帮助下办起了小卖部,开业时老人激动地写下了“共产党万岁”五个大字高高挂起,以表达感恩之情。

(图五)2005年,中宣部组织的“张云泉同志事迹中央新闻采访团”在泰州。
(图六)2008年,在表彰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和张云泉同志亲切握手。(新华社记者提供图片,后我翻拍整理)

(图七)2001年夏,已经四十多岁的我,顶着酷暑和高空作业的危险,站在飞机舱门口,坚持航拍了四个半小时,成为航拍新泰州第一人。图为我正在飞机上系安全带。(电视台记者摄)

(图八)航拍的国家“南水北调”重点工程之一的江苏省引江河工程图片。

(以上除署名外均为丁秋玲摄)
我热爱我的工作,工作着美丽着。报社多次派我参加抗洪救灾、“两会”报道、重点工程等重大采访任务,经历了一次次高峰考验。我还先后参加采访拍摄了江泽民、朱镕基、吴邦国、温家宝、尉健行、黄菊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察活动新闻图片。
(图九)代表作品之一,1998年,江泽民视察春兰集团。

我是幸运的,这些瞬间的永恒,是难逢难遇的,而我却遇上了,这种幸福时常让我好感动,好温暖!
十月,我们即将相逢,相逢在金色的秋天,黄金铺地,丛林尽染,美景璀璨,果实累累。相逢在美丽的校园,与满头银丝的老师相逢,与你我同时代的老同学相逢,共庆学校七十诞辰日。相逢是缘分,是缘莫错过,愿把我这份幸运、感动、幸福与温暖,作为小小的生日礼物,献给我的母校,献给我的永远智慧、美丽、健康的班主任——薛玉英老师。感恩她和她的同事们培育和塑造了我们。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祝愿我们的学校更加美好!
祝愿老师和同学们更加幸福、健康!
让我们用心、用快乐、用欢笑,期盼百年校庆再相逢!
二〇一一年五月一日
给母校的一封信
尊敬的田校长,各位老师:
“校庆办”老师发来的短信收到。获悉母校即将迎来七十华诞,作为身在北京、工作在军队的一名校友,内心非常高兴、非常感激。虽然人生已走过50余载岁月,但母校的培养和教导从未忘怀,因为她反映着一个时代、一段人生、一片真情的历史回顾。
我是六合一中74届初中(8)班和77届高中(7)班学生,曾任校团委委员、班团支部委员和校广播站播音员,在“六中”度过了近5年的学习生涯。这5年,正值文革后期国家政治命运跌宕起伏的特定历史时期,也是我们人生经历中“恰同学少年”的宝贵青春年华。以老校长为代表的“六中”老师们,秉持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纷繁复杂的政治背景下,潜移默化地教会我们做人的真谛、灌输知识的的营养、增添未来发展的本领。母校给予我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和一种追求,使我们受益终身。每当想起前山后山郁郁葱葱的校园,初中高中亲切和蔼的老师,男生女生充满朝气的同学和一件件激动人心的往事,心中总能泛起翩翩涟漪、产生不尽的感慨。衷心感谢我们的老校长严涛然、教务主任常默君、校团委书记周宝康、初中班主任强志远、高中班主任陈清平老师,还有贺老师、张老师等等。时常想起初中同学单晓东、唐传俭、田中刚、张东升、赵云亮……,高中同学曲音、郑宏、高宏、陆国障、姚先斌、达聚兴、万小鹏……,还有陈庆平、吴尉庆、史庆平、欧阳建波、裴武、戴秋林、李春阳、达林青……,以及那些甚至于没有拉过手、说过话的女同学。
不知不觉间我离开母校已有34年了。这期间,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母校已成为享有盛誉的省级重点中学。我们这一届同学,有的远赴重洋成为海外游子,有的进入政府机关成为公务员,有的在商海拼搏成就一番事业,我也成为了解放军一名职业军人。入伍后,曾就读于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赴俄罗斯国防部培训中心学习,进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深造,在空军司令部和总参作战部工作多年。我们这一代军人,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但忠实履行着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领土主权的神圣职责,参与实践或目睹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程,没有辜负母校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期望。
再次感谢田校长的关怀和信任!衷心祝愿母校桃李满园、学业兴旺,早日建成全国一流中学名校,为国家和军队培养输送更多的栋梁人才!
1977届 校友: 谢苏明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我是塘中一枝荷
--纪念母校七十周年华诞
1991届 王文宇
今年是母校六合一中的七十周年华诞,而二十年前,我作为高三学生参加母校五十周年庆典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虽然时间上跨越了二十载,但心情却是同样的激动。
我于1985年9月进入六合一中初中部学习,但其实我与母校结缘更早。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因为所在学校(六合实验小学)修葺校舍,临时借用一中的教室。在我们这帮孩童的眼里,一中是个有山(前山)、有水(荷花塘)、有大操场的游乐场。我们在前山上奔跑打闹,在荷花塘里捉蝌蚪,看操场上大哥哥大姐姐们开运动会,度过了一年的快乐时光。当然,三年之后,当我正式成为一中的学生,母校不再是游乐场,而是学习的殿堂,是心智成长的摇篮。
在那个上大学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中学的学习极其紧张。每天清晨七点前必须到校,教导主任亲自在校门口“接见”迟到的学生;一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让我们的弦总是绷得紧紧的。如今,紧张的学习生活在我的记忆中已渐渐模糊,留在心底难以忘怀的是那些陪伴我们走过那段艰苦岁月的老师们。
庄秀兰老师是我初中三年的英语老师及班主任,她非常严格,要求我们背单词、背课文,如果背不出就会受到严厉的责罚,正是她的严格使得我在英语学习上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另外,我得感谢庄老师发掘了我在英语学习上的潜力,她挑选我在每天的早读课上领读英文,促进了我对英语的兴趣,我现在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她。促使我走上英语教学道路的还有姜贤来老师。他是我高中的英语老师,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他上课激情四溢,对英语的讲解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他使我体会到什么是快乐地学。他的教学风格永远是我追求的目标。
另一位让我终身感激的是我高中政治老师兼班主任燕森老师。燕老师风度儒雅,富有才情,他的讲授让枯燥的政治课变得生动。他还是一位有情趣的老师,在繁重的学习之余,他组织我们春游桂子山、秋赏金牛湖,为我们单调的高中生活增添了些许亮色。此外,燕老师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有一年他给我们写的期末评语摈弃了“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之类的八股文,而是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做的特色评语,让我们既惊喜又感动。我记得他在我的评语中写了“志向高远”,这四个字一直激励着我向前进,至今不敢懈怠。
让我终身难忘的恩师还有很多,他们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眼前。多年前,我曾担任过六合一中新荷文学社的社长,当时父亲赠了我一首诗《我是塘中一枝荷》,在此就让我把这首诗转赠给母校及各位恩师吧!
我是塘中一枝荷
青青校园青青荷,
荷花塘内新荷多,
我与荷花同校园,
荷花引我唱新歌。
阳光雨露常润泽;
清波沐浴多快活;
天然纯情不雕琢;
风狂雨暴任颠簸。
青枝绿叶红骨朵;
映日荷花红似火;
秋后奉献丰硕果;
金莲银藕任采摘。
丰收校园丰收荷,
荷花塘旁新人多,
新荷新人同长大,
合唱一曲成才歌。
作者简介:王文宇,91届六合一中高中毕业, 200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应用语言学方向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祝福母校
今年是六合第一中学建校七十周年,作为六合一中的校友,谨向我们最亲爱的母校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七十年来,母校在一代又一代园丁的精心耕耘下不断发展、壮大,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各类人才,其中
不乏政坛精英、学界翘楚、创业才俊、商海巨子。我们都为母校感到骄傲!
虽然我们年龄有大小,却都有幸在不同时期求学于母校。在这里,我们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迈
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我们从心底里感谢母校!虽然身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但我们总是牢记我们六合
一中的毕业生,我们取得每一分成绩,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母校给我们打下的坚实基础。
今天,六合一中就要度过她七十岁的生日,衷心祝愿母校宏图更展,再谱华章, !
1998届干元元
1992-1998年就读于六合县第一中学
现在上海市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