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二首
王乃松
浪淘沙·六合高中
改革谱新篇,木秀花妍。校园漫步若临仙。旧影陈踪无觅处,今昔天渊。
趁势勇登攀,掠隘攻关。四星灿烂大江边。摘桂夺魁今日事,一马当先。
颂荷
凌波玉立冠群芳,
碧叶护花情满塘。
自洁泥根树榜样,
金秋献子创辉煌。
(王乃松,1958届初中毕业,1964年—1979年在校任教,曾任校团委书记、革委会第一副主任(主持工作)、党支部副书记,省第三次党代会代表)
班主任独享的苦和乐
戴坚白
五十六年前,我刚从江苏师范学院毕业。9月8号那天,来到六合县中报到。翌日,走马上任高一(甲)班班主任。至此,我从一个没有教过高中更没有做过班主任的年轻教师,和学生们共同成长,在高中年级一干就是12个春秋(从55年9月至66年6月),其中连任9届高三毕业班班主任。
班主任的工作平凡、琐碎,大到上课开会,小到吃饭睡觉,促膝谈心,什么都要管。慢条斯理的工作不行,简单粗暴则更不可为。只能靠苦口婆心,循循善诱。遇到少数组织纪律性差,学习上不去,教育效果不佳的学生,我也常有恨铁不成钢的苦恼。怎样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与班级共同进步,是我考虑较多的问题,为此我虚心向老教师求教,边干边学边总结。多年以后,说起我这个当年的班主任,有同学评价:“严字当头”;更有同学补充:“爱在其中”。
“五七九·戴”
我带的第一届高一学生来自六合、仪征、江浦三县城乡,他们大多为贫下中农子女,思想单纯,敦厚朴实,学习认真,劳动积极。这55个学生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习惯和兴趣爱好,要针对各人特点,因材施教,实非易事。但这些学生也有共同之处就是好学上进。我这个教俄语课的班主任,通过教学发现,由于俄语从字母发音拼读到语法的运用,都与中文完全不同,因此不少同学有畏难情绪。不想学和学得不得法是最突出的问题。针对同学的思想状况,我首先解决为什么学,为谁学的问题,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同时还致力解决怎样学的方法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俄语的卷舌音对不少同学来说是个难点,读音不准的同学在书上把“戴老师”注音成“五七九·戴”。通过反复讲解、示范,同学们陆续过了难关。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我常常把他们带到家里听留声机唱片,教大家学唱俄语歌。对个别跟不上班级进度的同学加强课外个别辅导。通过师生间不断的严格要求和努力,学生成绩提高很快。
以身作则带好头
高中阶段,不仅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也是他们人生观逐步形成的阶段。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中共党员和教师的我,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一定带头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一定带头遵守。即使是支农劳动,我能挑一百斤的,绝不挑九十九。绝不做言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和一般老师住在职工宿舍区不同,差不多有20年,我家基本住在学生宿舍区。平时我和家人的生活都在学生的有效视程内。无论是我的早起迟睡,坚持自学;还是坚持锻炼,不烟不酒,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都被学生看在眼里。很多同学到现在还记得我家大人小孩用餐,碗底不准剩一粒米;记得我用稻草编草捂子、像鞋匠一样修鞋。有意无意地,我用自己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学生,激发他们秉承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不慕虚荣、脚踏实地的作风,树立劳动光荣、节约为上的人生观。
除了平时注重课堂教学,为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我还抓课外活动。清晨领学生晨练早读,下午课后和学生一起参加文体活动,与学生唱歌、打球、做操,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晚上坐堂看晚自习。正是这朝夕相处、身先士卒,才使检查督促皆有据,以“严”治学有成效。
任重道远话“家访”
按照学校制度,对路远的农村家庭一学年走访一次,路近的家庭走访两次。五十年代交通很不方便,连自行车都是稀奇货,家访大多就靠两条腿步行。1958年我去仪征朴蓆、月塘、胥浦农村家访,人生地不熟,一去就是三天,羊肠小道上走得我满头大汗。许多家长听说他儿子的班主任到了,开始还担心是不是孩子在校出了什么岔子,当听我说明了来意后,他们十分感激,忙着端凳,烧水倒茶,非常热情。有许多家长,不识字,不善言语,住的四面透风破草屋,穿的补丁摞补丁的破旧衣。过分的苦与累,让他们双手布满老茧,有的身子骨都挺不直了。说起他们的儿女,总是那样的牵肠挂肚,把对孩子的希望全寄托在老师身上,见到了孩子的老师,就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和这样的眼睛对视,我亦为之动容,更增加了肩头沉甸甸的份量,激励着我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才,为祖国出力,为家人争光。
通过家访,让我更多地了解了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便于我公正、公平、透明地发放好助学金,把党和学校的温暖传递给学生,解决学习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小班干大帮手
高三的学生都很能干,我通过实践,培养他们集体意识和组织才能。每逢星期天,我召集班委会、团支部的学生干部(有时扩大到小组长)学习有关文件,分析研究同学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一分为二,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推广“一帮一,一对红”活动,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我的班级工作做得顺利,得心应手,有起色,其中很大的功劳是学生干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学生毕业以后很多都成了各条战线的骨干。
保驾护航迎高考
文革前,六合不设高考考点。历届高三毕业生,都要到设考点的异地参加考试,扬州、南京、镇江都曾是考点。每年高考都在炎热的七月份的7、8、9三天,考试前一天,以班主任为首的有关任课老师与学生一起乘车赴考点,自带生活用品,集体住在大学的体育馆或空教室的地板或水泥地上。这时候的班主任,扮演的是家长和老师的双重角色:一方面要照顾好学生的吃饭、休息、看病医疗,做好后勤保障,另一方面要对平时粗心大意、审题不慎的同学考前个别提醒,为有学业疑问的同学释疑解惑。每场考试结束,都要时刻关心同学们的反应,适时做好思想工作,嘱咐他们顺不骄、挫不馁,平衡心态,迎接下一场考试。为了确保学生平安而来、顺利而返,我的紧张和操劳不亚于考试的学生。而高考结束后还有许多善后的工作要做,从高三下学期就开始进行的“一颗红心,多种准备”的思想工作这时才真正落到实处,保障了他们身心健康地开始新的人生旅程。
风雨见真情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大字报铺天盖地地贴满了学校的各个角落,校领导、中层干部、老师,靠边的靠边,被批判的批判,高帽子满天飞。突然有一天,在万寿宫的后墙上有了张大字报:“揪出党内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戴坚白”。虽然那时我是学校工会主席,支部委员、年级组长、外语教研组组长,但也称不上当权派,更谈不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但是看后,我还是出了一身冷汗。在那推一推便是阶级敌人,拉一拉就是革命同志的关键时候,我班同学贴出了“戴坚白是无产阶级当权派”的大字报,部分教工也表示支持。没过几天乌云散了,雷声熄了,太阳出来了,紧张的气氛也渐渐淡化了,我悬在半空中的心也复位了。
在文革的惊涛骇浪中,是我的学生冒着政治风险,凭着对老师的理解和信任,主持了正义,替我挡了风,遮了雨,让我免遭劫难,我十分地感激他们。
同年夏天的一天,孩子的妈妈到食堂打午饭,留两个幼小的孩子在家看门。突然间,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闪电如利爪,惊雷如炸弹。孩子的妈妈记挂着家里的孩子,心急如焚。待雨稍小就往家冲。回到家里却找不到孩子,正在焦急时,对门学生宿舍的同学把两个若无其事的孩子送回来了。原来是我班上的学生见两个孩子被炸雷吓得哇哇大哭,接她们去宿舍玩了。虽然时间过去了很多年,每每想起那些善良的学生,总有一份感动萦绕在我心里。
难忘的寿宴
2009年是我八十寿辰,亲朋好友和往届学生要替我热闹热闹,我也想见见大家,尽点心意。我和几个牵头的同学说好:只叙友情,不打秋风,不收人民币。以学生为主,每届每班一桌代表(11~12人),计九桌。
聚会那天,一些几十年没有见面的同学,相见格外激动,大家握手拥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宴会上有说有笑,六一届同学时祥玺第一个跳到台上引吭高歌,博得一片叫好声。六五届的汤丽同学唱了一首俄语歌一下子把大家拉回到了学生时代。各届代表目睹老师拥有的和谐大家庭和幸福的晚年生活,纷纷上台献花献词表示祝贺,“老师没有亏待我们学生,上帝没有亏待我们老师”。由衷的感慨引来经久不息的掌声。
五九届学生代表曹光辛不仅朗诵了他自己作的诗词还朗读了远在北京的李暇仑和哈尔滨的李禹河的诗词:
耄耋恩师庆寿辰,塞外千里忆师恩。
身教言传垂典范,清风两袖著平生。
鞠躬尽瘁育桃李,书画歌舞晚年醇。
欣逢盛世桑榆美,福寿康宁度二春。
老怀欣慰常盘点
做一个合格的老师是辛苦的,当一名合格的班主任更是辛苦;做一个合格的老师是幸福的,当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就更幸福了。当亲眼目睹自己所带的学生在灿烂的阳光下健康成长,百分之百的合格毕业,有的还考上了清华、北大,心里那份成就感,那种兴奋,幸福,快乐,骄傲,让我吃饭香甜,睡觉踏实,走路生风。这种甜蜜,不做班主任是体会不到的,这是做班主任的一种“专利”。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我带的历届高三毕业班合格率和升学率在平行班中(高三年级4个班)名列前茅。文革前我校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一共6 人,我带的班级就有 4人。考上哈工大、复旦、同济、交大、南农、南航、南工、南气、南医、中国科技大等的那就更多。考上省级的大专院校的学生更是不胜枚举。
这些学生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都有建树,不少人已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如原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炮兵某部原政委、“军中焦裕禄”杨崇源。据不完全统计,这一阶段的毕业生中省部级(含军级)以上干部5 人。我带的班级有2人。教授、总工程师、科学家、新闻记者;大、中学校长、主任医师;农、林、牧、副、渔方面的专家学者则更多更多,有的还被评为全国和省市劳模。即使没有机会上高校的学生,也成为各自工作岗位上的中坚力量。
66届学生因为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没有参加高考,但他们中的佼佼者历经磨练,工作都卓有成效。以徐克勤、杨子华为代表的这班学生,就有7人走上了本市县科局以上领导岗位,为地方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也为母校增得了一份荣光。
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成名源自本身的努力,同时也得到了家庭、社会、学校、部队方方面面的教育培养,而作为班主任的我,只是尽了一份应尽的责任而已。能相伴和见证他们的成长,真感到非常欣慰!
21世纪党和政府更加重视科学,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在祖国大地已逐渐成为受人尊敬、受人羡慕的职业。
在庆祝建校7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我衷心祝贺全体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工作越干越出色,学校越办越兴旺。
(戴坚白,1955年江苏师范学院毕业来校任教至1976年,曾任校工会主席,革委会副主任,现退休在校)
翘起大拇指
——70校庆祝语
悠悠滁河东流水,记载母校诞生成长发展的历史;文庙和万寿宫见证母校的辉煌。传统而现代的六合高级中学是六合人民的骄傲,这张名片镌刻在人们的心中。凡提及母校,人们会由衷地翘起大拇指。
古今对话,中外融贯,独有的校园特色,令人留连忘返。古朴的五组合教室在晨曦中与万寿宫悄,阳光下与白宫式的现代教学楼呼应,体育馆、艺术馆、图书馆三馆伟岸而雅致。前山后山,山水相依,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荷塘小径携牵着曲折连廊,老松遒劲,托衬着参天杉木,天然而人工的造化,具有鲜明的象征意味。园内杨柳依依,鸟语花香,小桥流水,荷莲袅娜,大观园林式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在此教书育人是一种福分,外来者会情不自禁地啧啧称羡。
当初,前贤云集,励志而求实,呕心沥血为母校夯实办学发展的基础。如今,师者敬业,忘我献教,学子勤奋,努力成才,桃李满园,吐芳争艳。以人为本,学生为主,团结和谐进取,更新办学理念,创意新教层出不穷,课内外,校内外拓展新措,成绩斐然。开足素质教育的马力,千方百计地发掘潜能,一座古老而现代的高级中学,呈现一派勃勃生机。一届届学子于此奋飞天南海北。
作为一名在此宝地耕耘生活40余载的我,值母校70华诞之际,心潮涌动,感慨万千,以作为母校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而倍觉自荣。盛典之时,我的感语是:母校一定是省内同级的一流名校,一定是让人翘起大拇指名列前茅的学府,一定是六合的有魅力的永不褪色的名片!
(叶义全,1952届初中毕业,1962年来校任教,
连续三届县人大常委,曾任校工会主席,1996退休)
党的阳光照耀下的七十年
——忆母校七十年生活片段
今年是母校建校七十周年。已经是耋耋之年的我,在母校的培育滋养下走过了人生的八十个春秋。是母校给了我智慧,是母校培育了我。我的一生又紧紧地和母校联系在一起,往日的点滴生活,至今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学识,品德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则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它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一生。六合中学办学的初期就云集了一批在六合很有名气的学者、精英:董祝厘、程绍川、郑心丹、张门、徐次楣、张饰文等,他们都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虽然已经过去了七十个年头,然而他们严格的要求,风趣的教学,留在我童年生活的烙印,至今仍记忆犹新:某老师对没有完成规定作业或上课不专心的学生,会罚他们站在凳子上,或是蹲在课桌下五分钟,我们戏称之“登泰山”、“游西湖”(当然这种体罚学生是不对的)。某老师上课时往往会突发大声“啊”的一声,把思想开小差的学生吓一大跳,而不敢再走神。又如某老师教动物时学各种鸟的叫声,惟妙惟肖,他的课我们百听不厌……各个老师教学特点都让我们终生难忘。在他们的培育下,每个学生大都养成了“今日事今日做,明天还有新功课”的良好学习习惯。
1948年秋,国内形势动荡,民不聊生,反内战,要和平,讲民主的呼声一天天高涨。六合中学的学生,在一些进步青年教师的教育与鼓动下,也逐渐克服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错误观点。青年教师李明杠在历史课上多次义愤地指出,办在偏僻边远深山老林的众多教堂,那些传教的牧师们宣扬西方的文明和民主自由……这些披着宗教外衣的“传教士”的行为不是文化侵略又是什么?青音乐教师石德益从不教唱那种腐蚀意志的靡靡之音,总是用那种悦耳动听的民歌来启发我们爱国向上的意志。当时已经有吕昭然、吕真相、王智等一批思想觉悟、认识提高的学生团结在他们的周围,参加罢课、上街游行等反政府的活动,后来被反动政府列入黑名单中被迫在解放前夕离开学校。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把最好的干部派到学校。在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下,学校的规模一天天壮大,校舍从前山扩展到后山,班级从几个到十几个班,直到今天已经是六十个班,从初中到完全中学到独立高中,学生人数增多了,教师队伍扩大了,教学质量也不断地提高。万寿宫旁,荷花塘畔,美丽的校园是六合地区孕育劳动模范、国家栋梁、科技英才的摇篮。
是六合中学把优秀的学生选送到淮南公学,培养成为解放大西南,建设大西南的优秀干部。
是六合中学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雄。
1960年,六合中学第三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高考被百分之百录取,其中有不少人被送到清华、北大、哈军工,他们毕业后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
1981年,六合中学代培的晓师毕业生,今天已经成为六合教育界的精英,全区中小学校长、主任、骨干教师以及许多乡镇的文教助理大多数都是这一届的师范毕业生。
……
啊,六合中学,我的母校!您有悠久的历史,您有七十年的光辉业绩!我毕业于母校,又能为母校奉献我四十个春秋年华,我为我的母校自豪,我为我的母校欢呼,我愿我的母校越办越好!
(常福亮,1949届初中毕业,1962年来校任教,1991年退休)
酝酿云彩的美好天气
我是一个年过八十的老人了,照理,我这个年龄的人,都会有孤独、悲观厌世的恐慌情绪。可是现在
的我,却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充满了期待,特别“阳光”,这一切都是六合高级中学的退协给我的。特
别在去年,领导成员作了调整后,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退协围绕学校的主旋律,关心下一代的
成长,继续(连续11年)资助六合乌石希望小学的贫困生,面对面的给孩子精神和物质的援助,场面
感人之深,我难以言表!退协还在校方支持下,与时俱进,开展各项与学生互动的文娱活动,寓教于
乐。如纪念“12·9”歌咏会、迎新联欢会、慰问九十二岁的老教师的敬老活动……在互动中,我们歌
声不断,掌声不断,感到浑身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学生也看到了我们老教师不减当年的“勇武”与“风
骨”。退协的理事们,还不辞辛劳,想方设法,丰富老教师的生活。如常常看望身体不好的、精神抑
郁的老师,为他们排忧解难;组织近郊旅游;举行乒乓球、象棋比赛;每周三唱歌;每月十号全体
退休人员集, 中听听形势聊聊天,唱唱歌,让大家心胸愉悦,联络感情,消除了退休老师的落寞之, 感,
增添了生活中“期盼”的乐趣!冰心曾说过:“人到晚年应多一点云彩,以构成美丽的晚霞”,我校的
退协就是:酝酿云彩的美好天气!
(姜仲哲,1946届初中毕业,1974年来校任校,1985年退休)
一中——我的母亲,我的家
吴植勤
我是在一中走过近半个世纪历程的“老人”了,从读中学到文化大革命,然后是5年短暂的离别,又万分荣幸地回到时时刻刻依恋的母校任教。到退休时,由于学校的需要,我又以一点绵薄之力继续为母校作贡献,留任了五年。我和一中有着不解之缘!是一中传授给我的知识,交给我工作、生活、做人的各种技能;是一中锻炼我的健康的体魄;是一中培养了我的坚韧的性格、良好的心理,使我能在各种环境中有了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能胜不骄,败不馁!一中给了我更多的情思与念想!一中就是我的母亲,一中就是我的家,一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我与她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六十年代初,我用尽了吃奶的力气,熬了几十个, , , , 日日夜夜,才百里挑一进了久负盛名的学校就读初中。过了三年,我又以百倍的努力,冲进了高中。那时觉得就和"中举"一样,为我们全家、为我们的贫民窟争了光!因为一中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是大有名气的,她的名气在于教学质量高,校风淳朴,更是锻炼人的地方。进了学校感受到,教师治学的严谨,学识的渊博,师德的高尚是我所了解的学校不可比拟的。他们的形象至今在我脑海里栩栩如生:老班主任陈永刚爱生如子,在那生活最困难三年自然灾害时经常给学生伸出援助的手,劳动也是身先士众;年轻的俄语女教师许志德充满了青春的活力,舞蹈式的动作,幽默的语言,一节课下来,我们就轻轻松松掌握了所教的内容,回家是不用再看书的;数学教师王海洋的课更是妙趣横生,一口的新集土话,课堂上是笑声不断,再难的几何证明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看了他的图解,听了他的打比方,很快就迎刃而解了;教立体几何的着身材矮小的李天赐吃力地操着一口不纯正的闽南普通话,滑稽的动作使人记忆犹新;教语文的身材高大迂夫子似的柏崇林在讲“长跪”一词时,居然就跪在讲台上;还有董怀晋、薛玉英、杨庆风、林祖康、贺秉仪、戴坚白以及故去的董绵德、彭秉文、王怀成等教师从不歧视任何学生,不伤害学生,教育学生力求公平公正,这样就培养了我们的正义感和尊重他人的品德。在这里,我们不单纯的读书,学校还培养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每个星期,都在老校长严书记的带领下,去几里外的西门农场施肥锄地,来回不落空,去时抬着从厕所掏出的粪,回来时,抬着或搬着包菜、冬瓜、青菜送食堂。厕所自己打扫,根本就没有清洁工,我们是学习劳动两不误。从那时起,在“母亲——一中”的哺育下我们就懂得了这就是生活的内涵,只会读书,不会劳动,还是被人鄙视的。也是从那时,我们既学到了书本知识,更锻炼了我们的才干,增强了体质,使得我们这些老三届的学生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能够迎难而上。那时我们这些老三届没有机会高考,但无论上山下乡,还是去部队,都能适应各种磨练,成为社会的砥柱,如:全国有名的模范团政委杨崇源,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姜贤来,六合县长、县副委书记、检察长、工商局、卫生局,公社书记等许多部门的领导大多是我们校老三届的学生。提起这些,我们为六合有这样一个人才辈出的学校感到骄傲!为我们的母亲对六合作出伟大的贡献而自豪!
一九七五年,随着老书记的召唤,我又急迫“飞到”了小别五年的母校,母校就成了我的家。我在这里效法老前辈们教书育人的原则,开始了三十年的教书生涯。虽然我的水平不高,也不过是无名鼠辈,但我绝不违背前辈教书育人、育德于教的原则;说不上硕果累累,也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不负众望。在我们届届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六合一中一直在南京市乃至江苏省都大有名气。看看现在六合一中——我的家:那气派的教学大楼、宽敞的食堂、设施齐全藏书量很大的图书馆、现代化的实验室、以及即将竣工的巍峨的体育馆、艺术馆……在六合人的眼里,我们的一中既是首屈一指的校园,更是移步换景的花园。看到这些,想到过去,我常常是热泪盈眶,慨叹“母亲”的变化之大!不由想到刚来校任教时,学校条件简陋,只有前山的四五十年代的平房和历经沧桑的古老的万寿宫。在扩大学校规模上,永远忘不了,我们师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在荒凉的处处坟茔的后山,叩石垦壤,整治老荷花塘,建起一排排平房,大操场,学生宿舍……在后山的土地上,处处有我们辛勤的汗水,有我们坚实的脚印,似乎还听到我们当时劳动的欢歌笑语!一中,我的母亲,我的家!在您七十华诞的今天,我再一次深情地呼唤您,衷心地祝愿您永葆青春,永远辉煌!
(吴植勤,1966届高中毕业,1975年来校任教,2001年退休,留任至2006年)
母校情缘
——献给我的母校六合高级中学
张国平
母校你是一摺扇,
扇会打开梦想的画面;
母校你是一把伞,
伞会收拢求真的热望;
母校你是一方印,
印会篆刻感恩的诺言;
母校你是一片帆,
帆会鼓起出征的向往;
母校你是一棵树,
树会支撑奋进的信念;
母校你是一泓泉,
泉会滋润疲惫的心田;
母校你是一条船,
船会载满思乡的眷念;
母校你是一座桥,
桥会连接游子的情线。
美丽母校,美丽母校!
替你忧思是一种恋,
为你呐喊是一种愿;
和你风雨同舟一百载,
与你荣辱与共一百年;
今生今世爱你永不变,
你是我心中最美的情缘。
(一九六七届校友)
给母校的一封信
尊敬的六合一中校领导:
知悉母校即将迎来七十周年校庆的消息,心中倍感荣幸,既为母校的蓬勃发展而欢心,又为孩子听到妈妈的声音而雀跃。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我离开母校已近四十年,值此母校寿诞之际,衷心地祝愿我们的母校繁荣发展,再创辉煌。
七二届高中学生 郑晖